俞华:三农,一个中国农民自费调研了三十年

2018年7月16日下午五时许,北京市火车站,在站外广场东南角靠墙边的地坪上,正席地坐着二位年过五旬的中年人,笑容满面,热情相谈,大有相见恨晚之势。他们是谁啊?经了解,一位是来自云南楚雄老实巴交的农民杨天云,一个是来自江苏淮安的农民调研人俞华,他。

俞华:三农,一个中国农民自费调研了三十年

2018年7月16日下午五时许,北京市火车站,在站外广场东南角靠墙边的地坪上,正席地坐着二位年过五旬的中年人,笑容满面,热情相谈,大有相见恨晚之势。他们是谁啊?经了解,一位是来自云南楚雄老实巴交的农民杨天云,一个是来自江苏淮安的农民调研人俞华,他们在为本地的三农现实和发展问题认真而欢快的交流探讨。

其实,这次调研到北京,并不是俞华走的最远的地方。2013年8月16日,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镇盆塘村郭木荣的家里,俞华就和来自北京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等全国各地三十余人一起,察看他家的房舍和家庭生活,走访了附近三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并就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目前存在的热点难题问题,与郭老等十多户村民围坐在一起,摆问题,讲事实,同交流,共探讨。至此,俞华从事三农调研的步伐已经踏入广西。

“研究三农,要走进现场看现实,打开网络观各地,了解取经学国外,这样才能使你对三农研究的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有力”,这是中国社科院杨团研究员对他说过的话。为此,他在一边继续奔走大江南北乡村田野的同时,一边在网络上广博浏览全国各地三农动态,一边尽可能的了解西欧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写下了一篇篇的三农调研改革专稿。

调研的喜好来自于一则新闻

来自苏北淮安的俞华,对课题调研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爱好。一天,从村部喇叭里播出的中央新闻有这样一则消息深深吸引着他,就是来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报道称今后我国企业将不再躺在政府怀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睡大觉,沿用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将打破,同时将大胆引进西方国家自主性强、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基于此,如何探求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既可保护现有企业运行、又可有利市场进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大讨论也将在全国展开。该消息还称,欢迎有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这个事情有意思,俞华一听便来了精神,对,我也来研究。

于是,俞华在田间劳作之余,开始奔走于县城的大小书店,不断购买有关经济体制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仔细阅读,认真研究,同时深入到国营企业、乡办工厂了解企业运行情况,查找利弊,针对当时企业普遍存在供销难的现实,全力构思解决的新方法,新途径。炎热的夏夜,为防蚊虫叮咬,他穿上长衣长裤,伏案疾书,或躲在厚厚的纱布蚊帐中潜心构思……三个月过去了,一篇修改数次、长达万余字的《关于行业主管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手写稿新鲜出炉,飞向了北京。

这篇调研稿是俞华从事政策研究的处女作。三个月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发来了信函,称其提出来的观点新颖,思路正确,值得重视,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深化,并嘱咐其要继续研究和探讨,同时给予较高的评价和鼓励,由此激发了他投身调研、建言献策的热情和决心。

调研的重头来自于三农的探讨

俞华来自农村,农业和农村是他每天必须面对的两件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产量低,收益差。而据报载西方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相互建立农业产销合作社的信息常常吸引了他,为此,他通过查资料,看新闻,多次深入田间、农民和农产品经营者中调研探讨,写出了一篇《江苏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与建议》,此建议被时任江苏省副省长陈必亭亲笔批示,要求省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开展研讨。

九十年代的乡村住宅,由于目睹原始村落的散居、规划的滞后、建房资金的不足等因素,农村房屋的座落是砖瓦房、大批泥土墙茅草房混杂一片,村容显得杂乱无序。废沟塘、羊肠路、杂物野草等障碍物和垃圾遍布,村貌更是陈旧落后。同时,宅基垫土、招待费等可避免的大额支出,长期邻里间的宅基纠纷,使农村住宅建设不仅矛盾多,难度大、而且形象差,变化慢。如何探讨我国的农村房改,由此成为他三十余年调研不息的最爱课题。

调研的文案来自于辛劳的采访

农村房改是俞华调研的重头戏。为全面调研我国各地农村住宅的现实情况,俞华多次去江苏苏州、无锡等发达地区考察,同时也去革命老区、不发达地区调研。在江西的井冈山,他的朋友本带他去建筑工地做小工,由于笨重的体力活他实在坚持不了,朋友让他休息几天,这让他大喜,天刚亮,他就一路狂奔山区,一个村一个村的挨个看,遇见村民他还用比较生硬的普通话与人家交谈。初次进山区,由于辩不清方向,东南西北不知,直到太阳快落山了他才想起回程的事,饥饿、迷路,加之又听当地人说山区夜晚狼嗥蛇行,他害怕的哭了,此时一位好心的老汉见状,热心的给他留了宿,晚上,他和老伯睡在一张木架床上,就农村合作建房的话题,他又和老伯似懂非懂的谈到半夜,第二天早饭后才赶回,这让俞华至今仍感叹不已。

一次,俞华慕名来到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见村部办公室一戴眼镜的年青人正在整理资料,便躬身上前请教是否可取阅些华西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资料,这位文员热情而认真的说:“请问您是哪个单位,可否出示一下证件,便于我们做好文件外出登记,”他的脸瞬间由红变白,自己算什么啊?

俞华外出搞调研,一日三餐都是清水面条,渴了就喝口自来水或河水,行的基本是两条腿。二十里之内路途全靠两条腿走。有的时候,调研的相关数据或图纸他无法计算或绘画,他就请人家帮忙,而支付人家帮忙的费用往往又拿不出,就只好给人家打白条,通常是他一边打工,一边调研,一边还人家的钱,处境非常尴尬,这与人们印象中的“搞调研”的人相去甚远。这些做法也引来了好多人的白眼与嘲笑。而令他尴尬的事情远不止这些,有一次从外地调研回来到淮安市区楚秀园附近打公共电话,因为没有四角钱,他的身份证硬地被店主押了下来,直到他第二天付了钱才取回。有一次在安徽一地走访,被保安误认为是小偷对他进行盘查搜身……

调研的喜悦来自于丰收的果实

三十余年来,俞华研究的课题主要涉及经济管理体制、农村房改、廉政建设、农业产业化等领域。建议的课题不仅有向国家体改委上报了我国行业系统管理体制改革、向中纪委上报了实行财务公开、向国家建设部上报了关于实行农村房改、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了关于开展全民健身等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同时还向江苏省委上报了关于农业产业化、乡级机构改革等建议,向淮安市委上报了关于开发兴建旅游大景区的建议,向涟水县委上报了关于涟水举办“两节”“两会”的建议等。

每一个课题的研写,他都要来回奔波于基层和现场,和相关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有关专业人员交谈,回来后查阅资料,整理修改,打印寄发。每一个数据,每一篇建议,都倾注了他大量的汗水和心血。

对于我国农村房改的课题研究,俞华投入颇多。该课题曾得到了时任国家建设部部长侯捷的首肯,称该建议积极可行,要求部以此为依据,加紧研究部署和试点培育。不久,我国农村住宅的中心村规划政策出台,撰写万余字的《关于兴建农村中心村的构想与建议》调研报告被刊入部刊《村镇建设》杂志。就该课题俞华还被江苏省政府邀请去南京参加专题研讨,江苏省委内刊《江苏通讯》、《江苏信访》、《江苏建设》等杂志均刊登了他调研农村房改的专稿,被时任江苏省省长季允石在全省人民建议征集表彰大会上点名表扬,一度成为热传的新闻名人。淮安市建设委员会还派官员亲赴乡政府找俞华谈话,欲将其调市建委专门从事农村房改的研究工作。

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号令,中国九亿农民的期盼,为全面掌握中国农村各地的基本情况,调研第一手翔实资料,俞华奔走于全国各地,一边打工,一边调研。经过近二年的调研和轮番修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研究与建议》一文,被刊登于北京《中华风》杂志。

俞华自费从事社会研究特别是三农研究,也引来媒体的一片赞声。1999年11月2日,扬子晚报头版头条以“字字珠玑显真情”予以报道,2008年,涟水报、淮安电视报、淮海晚报先后进行了报道,淮安日报2008年4月1日二版头条以《田野里走出的建议大户》为题登载了人物通讯,2008年6月19日,淮安电视台《今日观察》节目以《执着的建议能人》为题播放了人物专访电视专题片。2009年2月23日,淮安电视台《文化星空》节目以《俞华的故事》为题播放了人物专访电视片。2009年12月,共青团中央主管主办的《农村青年》杂志12期刊登了“农民自费搞调研:债台高筑,无怨无悔”的新闻通讯。2010年3月16日,淮安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采访报道。2012年9月20日,涟水报以“俞华,执着调研绘人生”予以报道。2013年10月27日,中国网新农村版以“建议大户”俞华:一位普通农民的清苦调研路刊出。2018年8月30日,中国江苏网“情系三农,俞华自费调研了三十年”予以报道。

“建议大户”不仅是省市有关媒体采访后得出的共同话语,也是省市主管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有关官员曾经给予他的积极评价。

调研的视点紧随着政策的导向

目前,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那么,现时期的农业农村如何实现现代化?特别是目前农业的土地如何科学整合、有效流转?农村的大量无人住空危旧房如何拆、村镇化的新房如何建?一句话,中国的农业农村如何改革?如何设计一个最接地气、最简捷易行、最低改革成本、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方案?如期实现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为此,俞华组建了一个跨行业约十余人的草根调研驵,和全国各地很多的网友同交流,整合多方人才搞研究。通过长期的调查探讨,草根调研组认为,中国“三农”应变更为中国“四农”:农业、农村、农民、农村村级组织。四农改革的重点在土地:农业因“地”的零散且被分户权属固定难以调整建设成为规模化;农村因 “地”已分散入户难以协调征用实施村镇化;农民因“地”的捆绑难以解脱成为产业工人和市民化,农村村级组织因对“地”的管控粗放难以实现经营科学化。由此可见,“地”,已经成为发展“四化”的最大阻力。

于是,俞华和他的草根调研组一起,用近十年时间、走访万余民众、约千次修改撰写的一篇题为《关于以开展全国第三次农村土地改革为抓手,实现农业、农村、农民、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报告》已完稿,她的效应就在于:期望用土地改革这一把钥匙,开启以下四把锁:以新型的土地重新整合、统分结合促进农业现代化;以整合划定的建设用地作为兴建村小区用地促进农村城镇化;以宜工宜商宜农促进农民市民化;以公务员与村代表兼容共管促进村级建制科学化,此建议报告目前正邮寄上报给国家有关部门。

调研的忧愁来自于经费的自理

那么,三十多年如一日的长期自费搞调研,俞华的调研经费从何而来?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经了解,调研经费一是打零工收入支撑,二是靠借债。目前欠下的有农村商业银行两万元贷款,还有近六万的私人借款。尽管生存的压力如此巨大,但俞华无怨无悔,仍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继续投身课题的调研。

十年前,俞华在一边奔波忙于三农调研的同时,还心系家乡,心系农民兄弟,当看到家乡很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不便,于是他动员爱人回家乡办起了幼托园,刚开始即有80多幼儿入园,社会反映极好,淮安电视台曾三次来实地采访报道。现因条件相对较差,加之一些有条件的村民都去县城、乡镇购房,幼儿也随之去了县城、乡镇入园,幼儿人数已大为减少,俞华称目前仍将极力筹措园舍的条件整改。

当记者问他为何三十年自费研究而不息,俞华说:我,一介草根走天下,无怨无悔苦调研,完全是出于对课题的大爱,对信仰的大爱,对改革的大爱,对祖国的大爱,为中国四农全面深化改革传递广大普通农民的元素和智慧。

俞华还透露,下一步,他将积极寻求一两位志同好友,举办中国四农调研万里行,奔波于祖国的村野、街头、机关,将党和政府的涉农政策带入乡村百姓,将基层四农的实际情况及农民的改革意愿报上高层机关,做新时代中国四农改革发展课题的农民调研人。

愿俞华以调研求爱国求报国的梦想成真!(仇松强 高学兵)

免责声明:版权声明: 本文 俞华:三农,一个中国农民自费调研了三十年 中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元素,版权均为我司独家所有.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http://www.zgrwb.com/htm/people/zh/2019/0115/2503.html , 违反者我司将依法追究责任。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中央决定张庆黎任河北省委书记
下一篇:王国祥:当代易道领军人物

为您推荐

翰墨绘三农 笔会传真情

翰墨绘三农 笔会传真情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2023年4月18日下午,在中宣艺术馆绘画室,一场别开生面的书画笔会活动隆重举行。数十位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艺术家齐聚一堂,以书言志、以画传情,创作
一个女人的两副面孔 ▌谢娜利

一个女人的两副面孔 ▌谢娜利

欣云愽爱创始人欧丹 一个女人的两副面孔 图 /文:谢娜利 我有点色,喜欢看美女,尤爱看爱笑的美女。 可,面对她的笑,我却有些忐忑。这不安从见她第一眼起,便沁进了胸膛,且越沁越深 春去夏来
徐文:做中医人 立中医心 践中医行

徐文:做中医人 立中医心 践中医行

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做为一个红旗下长大的孩子,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于革命先烈,来自于千千万万个为了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来自于我们的父辈!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为了这份
一个游子的乡村振兴梦

一个游子的乡村振兴梦

故乡的田园乡舍也许最适合安顿一个诗人的灵魂,庆合堂,友书勇君在杞县老家为自己建造的故居,虽然还没有完工,但是站在这些古老庄重的建筑前,其朴厚苍莽的气息令人不禁敬畏。 整个一下午书勇
陈宝泽: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爱国情怀

陈宝泽: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爱国情怀

陈宝泽在第十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 站在我面前的陈宝泽,魁梧的身材,炯炯有神的眼睛,眉宇间透出蒙古汉子的凛凛正气。他是赤峰市人民政府公共资源采购中心车辆采购评审专家、赤峰市统战理论研
“识时务者”张近东与苏宁的这些年

“识时务者”张近东与苏宁的这些年

29年,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民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一家民营企业而言,更是一场兴盛与衰落的轮回。 回顾苏宁的29年,张近东思绪良多。苏宁自创办以来并非一帆风顺,一路筚路蓝缕、
刘光伟-一个从跆拳道行业走出来的动作导演

刘光伟-一个从跆拳道行业走出来的动作导演

一个从跆拳道行业走出来的动作导演,出生在川东的一个传承千年的小县城-五通桥,五通桥是隶属乐山市的一个山水秀美的县城,素有乐山后花园的雅号,在县城里随处可见数百年以上的榕树(黄角树)
《祝福我的祖国》—— 新中国七十年华诞音乐献礼

《祝福我的祖国》—— 新中国七十年华诞音乐献礼

祖国,是一个温暖的词汇。 祖国,是祖先源起,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之地;是我们自己和祖先国籍共同所在的国家,是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土地,是灿烂文化的源起,有着高度文化认同感。 1949年,中华人
张保和:一个文艺志愿服务路上的勤务兵

张保和:一个文艺志愿服务路上的勤务兵

同心圆梦美丽中国行走进西吉,张保和在单家集与回族大爷亲切交流。 中华志愿者杂志讯:初冬的北京,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在深圳市宝安文联专职副主席赖为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北京饭店的保
爱心在这里传递 ——一个小学生的抗白血病故事

爱心在这里传递 ——一个小学生的抗白血病故事

爱心在这里传递 一个小学生的抗白血病故事 动善念,行善举,是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近来,在翻看手机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的时候,格外注意爱心筹之类的信息,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
返回顶部